[經驗分享]Vlerick student testimonial

Post date: Apr 18, 2012 10:00:33 AM

以下是這位同學在Vlerick的經驗分享以及唸MBA的動機~~

Self Introduction

我在大學的時候主修的是會計,當兵後到運彩科技服務三年半的時間。我在運彩所負責的工作是風控交易員,內容也就是俗稱的操盤手。在2011年六月的時候藉著Vlerick來台灣舉行入學測驗及面試的機會,幸運地獲得了入學的機會,預計於2012年八月完成學業。

Why chose Vlerick ?

為何會選擇在瑞士有幾個原因:第一個是修習課程的時間,美國的MBA課程多半是兩年制,花費的金錢和時間都較大,歐洲或英國的MBA大多為一年制, 職涯的空窗期較短。第二個為歐洲學校的招生高度國際化,像今年班上64人,就來自於33個不同的國家,而班上的最大族群印度人,也才佔十分之一;這是美國(Top10名校外幾乎沒有歐洲人就讀)和英國(英國人和亞洲人佔多數)大部分MBA課程所缺乏的。第三個原因是我發現相較於美國和東亞,我對於歐盟這個世界最大經濟體的所知極為有限,興起了我赴歐洲求學的念頭。

當初的目標是IMD, ESADE , Manheim和 Vlerick,IMD進去的門檻太高,每個國家有配額,且相當看重工作經驗(平均約7年),我的資格還不到;ESADE 課程為一年半,是我理想中的課程長度,也有提供免費語言課程,但是學費稍微高了點;Manheim的名聲在德國很好,學費便宜,課程選擇度高,但是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差了點,而且聽說不會德文根本沒辦法留在德國;Vlerick在國際排名和歐洲學界的名聲相當不錯,課程的規劃相當吸引我,學費也算合理,加上申請流程比起其他家要簡便得多,減輕了當時還在工作的我不少的負擔。所以我最後選擇了Vlerick。

How was the application process

Vlerick有自己的入學考試,也會到世界各地舉辦測驗和面試,不僅節省申請者的時間和金錢,學校方面也能真的招到符合資格的學生。GMAT成績可能多少反應受測者的IQ,但卻無法衡量一個人的EQ和SQ。根據這七個月來的求學經驗,同學的素質都非常地高,也都有豐富且多元的工作經驗,彼此是很好的學習對象。

Your on-campus life at Vlerick

在課程學習上,因為是一年制的MBA,課程比較緊湊,加上最後又有In Company Project 和Giving Something Back Project這兩個重頭戲加起來就佔了四個月, 等於是把所有的課壓在半年內上完,有意申請的學弟妹們要有心理準備。課程前半部是以基礎商學課程;而後半部課程則為進階的課程,需要融會貫通前半部所學到的知識。此外,Entrepreneurship這門課則貫穿整個program,總共有15個session之多,從十月開始上,最後則是要在三月初提交一個Business Plan,算是整個program的一大重點。至於In Company Project,是以兩個到三個人為一組,到一家公司做為期兩個月的Consulting,內容可以是Strategy、Marketing、Process Management、CSR…等等。最後要提交一個報告及上台Present給公司和教授。Giving Something Back Project是利用一個半月的時間無償幫助一個NGO(要自己接洽),我個人非常喜歡這個計畫,醞釀改變世界貧富不均和環境問題的力量。

基本上來說,課程的進行是以Lecture和Case各半的方式進行,課前須做充分的準備,而課堂討論及問問題都會列入評分考量;分組討論報告的機會很多,英文寫作能力和團隊合作的能力相形重要許多。我相信大部分的歐洲MBA都是採類似的模式(尤其英國MBA更看重寫作能力),在求學前最好先磨練一番。

How the experience in Vlerick have had impact on your following career/life?

當初會想念MBA的原因,是因為想要出國看看,以及思考自己未來到底想做什麼。有幸在這七個月的時間內上了很多有深度的好課、接觸了一些國際競賽、請教教授及校友對於自己想法的建議,也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學們促膝長談。現在的我想要在畢業後,從事社會企業創投相關的工作,為世界盡一分心力。

說老實話,如果你是想要進入投資銀行或Consulting相關工作的話,那麼Vlerick並不適合你;但是如果你是想走產業相關的工作,尤其是製造業、高科技或是社會企業;那麼Vlerick的課程、教授及校友能給你比較大的幫助。

在Vlerick給我最大的收穫就是,在一個高度國際化的環境裡,了解自己的不足和長處,也拓展了我的國際觀。而我也認知到比起比利時或其他西方國家,台灣的活力、創意和勞工素質都遠勝,欠缺的只是整體的產業策略和行銷,而這也是我們這一代要貢獻於台灣、努力的方向。

What advice would you like to give to students who wish to study abroad?

最後還是要給想念MBA的同學幾個建議,第一,要先想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念MBA。不要對於MBA這個學位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,不然。以歐洲一年制的MBA來說,課程通常非常緊湊,說實話沒有時間好好準備求職的履歷、Cover Letter等等。 再說,現在歐洲經濟狀況大不如前,加上語言的要求,要留下來工作本就有難度;就算拿到offer,所能拿到的薪資扣除生活費用後,也不一定比在亞洲工作的高。第二,不論是在美國、英國、歐洲或是亞洲求學,要盡量敞開心胸接受不同文化的衝擊,換句話說,要Open Mind。MBA和其他碩士課程最不同的是,上課所學得的知識是其次,建立和同學、校友和教授的關係才是最重要的(當然自己也要充實自己,有料才能討論較深入的話題)。第三,關於Economist和FT的排名,對於台灣人來講真的是僅供參考;尤其是畢業後薪資占了40%比重的FT排名,其所列的畢業平均薪資,對於不是Native Speaker的我們,就像空中樓閣一樣。 對於我們來說,未來的Network才是更重要的考量標準。而對於這點,坦言來說,Vlerick在歐洲之外的Network廣度是有,但是很薄弱;畢竟轉型成國際型的Business School才近幾年的時間,而這些網絡不是一蹴可幾的,也有賴於未來的努力。第四、以會計觀點來看,念MBA是長期投資,所以不要抱著短期內可以全部回收的心態,在畢業後的職涯,真的花時間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,而不是為了找工作而找工作。大公司不一定好,收入最高的工作也不一定是最適合你的;現今社會變遷極為快速,「十年河東,十年河西」,當下風光的職位,不一定未來還是一樣光景。